trreeo樹重奏官方商城|純淨油甘.植感保健
D-甘露糖是什麼?明星益糖介紹、功效、副作用一次看!

D-甘露糖是什麼?明星益糖介紹、功效、副作用一次看!

Apr 19. 2023

說到女性保養,蔓越莓應該是女性最為熟知的成分,近年來也有許多研究證實部分益生菌菌種對於女性保養有益,而現在有個新興配方——「D-甘露糖」被稱為明星益糖。

究竟D-甘露糖是什麼?有什麼功效與好處?會存在於什麼食物內?以下將帶你一同了解。

 

 

 

 

D-甘露糖是什麼?

D-甘露糖(D-Mannose)是一種天然的單醣,結構類似於葡萄糖,外觀是白色的晶體粉末狀,存在於許多蔬菜水果之內,而它的名字中雖然有個「糖」字,但甜度僅有蔗糖的6成

D-甘露糖的甜度低、熱量低,也不易被細菌代謝,同時也難以被人體利用,約有90%以上會隨著尿液排出體外,而這個特點正為甘露糖的優點。

 

D-甘露糖是一種天然的單醣,不易被細菌代謝,約有90%會隨著尿液排出體外

 

 

 

甘露糖的功效與好處

 

1. 作為代糖

由於甘露糖難以被人體吸收利用,甜度又僅有蔗糖的6成,較不易造成血糖的波動,所以很適合作為代糖來使用。

 

 

2. 調節生理機能

由於細菌容易附著在糖上,而甘露糖幾乎不會被吸收、會隨尿液排出,藉由這點就可以改變細菌叢生態,進而維持健康,這也是為什麼D-甘露糖成為近年來新興的女性保養配方,也被稱為「明星益糖」。
且目前也已經有部分實證研究(*1.2)指出D-甘露糖在呵護女性這塊有實質的幫助

 

 

3. 維持消化道機能

部份研究指出(*3),D-甘露糖可能作為「益生元」發揮其作用。
益生元簡單來說就是益生菌的食物,為食物中不易消化吸收的成分,可幫助益菌存活,是維持益生菌生長不可缺少的物質。

 

 

 

富含D-甘露糖的食物

前文提到D-甘露糖存在於許多蔬菜水果,例如:

  • 蔓越莓
  • 藍莓
  • 蘋果
  • 桃子
  • 橘子
  • 青花菜(花椰菜)
  • 綠豆
  • 黑木耳

在以上天然食物中就可攝取到D-甘露糖,只是通常含量不高,如想達到維持健康的功效,建議可選擇高效的保健食品來攝取。

黑木耳、青花菜、蘋果、蔓越莓、藍莓本身都含有D-甘露糖

 

 

 

甘露糖的副作用

因為D-甘露糖存在於許多天然食物,正常攝取是非常安全的,但極少部分的人攝取超過一定劑量(約4-5公克以上)可能會產生腹瀉的情況。

如果擔心、但又想額外補充D-甘露糖,也可諮詢你的醫師尋求專業的意見。

 

 

 

蔓越莓、益生菌、甘露糖哪個好?

綜合來說,蔓越莓、益生菌、甘露糖皆為對女性有益的成分。

蔓越莓主要攝取其前花青素調節生理機能益生菌則是透過改變細菌叢生態、增加好菌來維持健康,而D-甘露糖則是輔助前兩者的角色,可改變細菌叢生態,也作為益生元

三者各有好處以及其功效,建議挑選相關保健食品時可選擇有添加這三個成分的產品,更能協同呵護。

 

 延伸閱讀 

蔓越莓功效與好處?適合族群、吃法、挑選方法一次看!

 

 

 

D-甘露糖哪裡買

D-甘露糖目前較常見的是作為保健食品配方之一,較少單獨販售,建議可從含有D-甘露糖的保健食品之相關通路購入。

而樹重奏的「每莓好蔓越莓」則有添加D-甘露糖,每份含有250mg,更含高達62mg的前花青素以及針對女性的益生菌

trreeo樹重奏每莓好蔓越莓含有D-甘露糖、蔓越莓、私密益生菌

 

 

 

結語

以上就是關於D-甘露糖的介紹,如想維持健康,除了選擇合適的保健食品以外,也別忘了多喝水、少憋尿,飲食均衡、作息規律正常,才能真正清爽無負擔哦!

 

私密保養是幾乎每位女性一生都會面臨到的困擾,適量補充蔓越莓、益生菌、甘露糖相關產品,可以維持私密健康

 

 

 

資料來源:
1. Altarac S, et al. "D-mannose powder for prophylaxis of recurrent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in women: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World Journal of Urology, 2014.
2. Moustafa AF, et al. "D-mannose prophylaxis for recurrent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in women: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 2015.
3. Roberfroid M, et al. "Prebiotic effects: metabolic and health benefits."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2010.